时间:2025-07-24 10:53 作者:甡甡
直播造假,走向变态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从前,买东西讲究“眼见为实”,看得见、摸得着,才敢掏钱。
可现在,直播间成了新战场:主播一句“包邮包退包赔”,一通滤镜美颜,普通苹果都能拍出爱马仕的气质。
你以为“看见了”,其实全是被套路精心安排。
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万亿,看似繁荣,背后却是套路横生。
产品造假,主播卖蜂蜜吃得陶醉,实则碗里只是糖浆;性别造假,男主播用变声器假扮“甜美小姐姐”,网友一腔热情,最后却成了笑谈;价格造假,原价99元,满减红包凑一圈,最后还是99元,看似薅羊毛,实则被精算了一波。
现如今的直播间,便宜成了情绪诱饵,“限时”变成心理战术。观众们冲动下单,大呼“真香”,结果一结账,后悔值拉满。
这个时代,“眼见”已经不再可信。直播间把真相变成幻觉,而一旦下单,面对的却是“退货难”“维权难”“假货泛滥”三座大山。
套路无极限
直播带货如今到底有多疯狂?
你可能刷到过这样的直播间:主播一边用刀切着看似多汁诱人的“顶级牛排”,一边咀嚼着说“比五星级餐厅的还嫩!限时抢购只要99元!”
结果呢?网友事后深扒发现,这所谓的“牛排”其实只是普通猪肉,用调味酱和色素“伪装”成红嫩牛排,再加上直播灯光打满、美颜滤镜拉满,营造一出“视觉诈骗大片”。
图源小红书
类似案例绝非个例。
有博主曾亲自做实验,教网友如何用奶精粉、香精、糖浆,调制出一杯“看上去高大上、喝起来甜到齁”的“网红奶茶”,短短几分钟,背后真相让人直呼“我被骗了好多年!”
#科技与狠活#系列视频播放量超过15亿次,可见大家对直播里的“花活儿”深有同感。
更别提“刷流量”这条隐秘产业链。
安徽某网络公司一年靠卖“涨粉服务”就赚了900多万元,提供机器人点赞、刷人气、刷观看人数等全套“数据美化”服务。
甚至有研究指出,一个真实观众背后可能对应着400个假粉丝。价格也不贵——1000人观看只要35元,1万人也才200元。怪不得你看那些“百万观看”的直播间弹幕飞起,氛围爆棚,其实观众可能就只有你一个真人,其他全是机器人在帮忙撑场面。
《南方都市报》就曾揭露,某平台高达89.5%的收入来自“虚假流量”,粉丝打赏甚至有相当部分是平台自己刷出来的。
虚假人气制造出的“热闹”其实是“空气流量”,背后是一条从刷单公司、群控机器人到云手机工厂的灰色产业链,低成本制造假繁荣,真是“看上去很美”。
在“性别造假”这条路上,很多主播玩的也相当溜。
央视“3·15晚会”就曾点名揭露,有的“甜美女主播”实际上是中年大叔在后台操作,挂着甜美头像,开着变声器,一口一个“哥哥~”地哄人刷礼物。
网友追随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满心以为遇见了“灵魂伴侣”,结果现实是对面坐着的可能是戴着假发、满脸油光的大叔,顿时笑不出来了。
而如今流行的虚拟主播背后,这种真实与虚拟的巨大落差更加普遍。像桃铃音音、VirtuaReal这样爆红的虚拟主播,形象可爱、声音甜美,吸引大批粉丝甚至集资在地铁投放广告宣传。
然而“中之人”(网络流行词,指操纵虚拟主播进行直播的人,也泛指任何提供声音来源的工作者)往往并不是粉丝幻想中的软萌少女,而可能是中年男性运营者或专业团队操盘,所有人设与互动全靠剧本演出和多开账号支持。虚拟与现实的割裂,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产品与价格的套路同样一环扣一环。
很多所谓“原装进口”的大牌包包、护肤品,直播间宣传得热闹,限时秒杀、全网最低价,结果到手后,包装粗糙得连产品说明都不全。消费者原以为花几百元淘到千元名牌,实际上买到的只是几十元批发货。
更有“先抬价再打折”的价格游戏套路。标价399元,先涨价到599元,再搞满500减200元的促销,最后加上一堆看似“贴心”的优惠券,结账一看:还是399元,根本没便宜一分钱。
@我唔喺劉青雲
这些直播套路看似精明,实则让消费者遭受多重损失。最直接的当然是金钱:花出去的钱买到的是劣质产品、山寨货,或者质量远低于宣传的商品。
更深的伤害在于信任感的崩塌:当消费者一次次发现直播间里的“好物”不靠谱,慢慢地不再相信平台、不再相信主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更别提因被情感操纵而付出的心理代价——那些被“小姐姐”骗得情绪起伏的观众,往往结账后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心里不仅有愤怒,还有不甘与羞耻。
图源小红书
可以说,“直播造假”早已不是简单的个别现象,而是系统化、链条化、专业化的行业乱象。
从刷流量到伪装主播、从假产品到假优惠,这些套路环环相扣,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消费者在“占便宜”的错觉中乖乖掏钱。
社死买家秀
如果说直播造假让人气到牙根儿痒痒,那么“买家秀VS卖家秀”现场则会让人笑到眼泪哗哗。
就说去年爆红的“高端定制裙”事件,直播间里,主播号称这衣服是“手工定制”“进口面料”“显瘦显白”。
但实际买家晒图一出,分分钟变成大妈睡衣,褶皱一堆、面料松垮,别说“复古东方美”,直接“怀旧八十年代”。
网友评论精准:“本想穿上去变成王语嫣,结果变身王二狗。”
类似翻车现场实在太多。
比如“超强吸力吸尘器”,主播现场一通猛吸,地上的钢珠、米粒、瓜子壳瞬间消失,还来个特写镜头夸张地展示吸尘器嘴巴“吸力逆天”。网友看完隔着屏幕都觉得自己家的灰尘明天就得下岗了。
谁知到手试了一下,连张纸都吸不起来,家里的猫毛吸半天卡在缝里,吸头还莫名其妙掉零件。
买家评论写得泪中带笑:
“主播现场吸小钢珠,我家只能吸空气,实测只能吸起我的愤怒。”
“超强吸力?只能吸走我的信任。”
面包的买家秀翻车也是常见现象。
直播间里,主播把面包掰开,馅料“爆浆”拉丝,看起来松软香甜、分量十足,宣传语总是“满满内馅”、“一口爆浆”、“买到就是赚到”。
但买家收到货后,面包实际个头很小,掰开里面的馅料只有薄薄一层,甚至有些地方完全空心。直播间的“爆浆拉丝”,到手变成了“寻找馅料”。
不少网友在买家秀晒图对比后评论:“买前以为能吃到馅料大爆发,买后感觉自己啃了个空面包。”
有时候翻车还不是一点点,而是全方位碾压。
例如有段时间火爆全网的“巨型拼装家具”,直播间里主播一个人快速组装,动作行云流水,成品大气美观,放家里提升空间档次,关键还便宜。
结果网友下单,快递一拆,零件小得像模型玩具。
买家秀直接发文:“刚收到的‘书桌’,实际大小适合芭比娃娃,厂家你是不是走错片场了?”
有的网友干脆拿尺子比着拍照,配文:“以为能搞个北欧风书柜,结果是宜家风玩具柜。”
不得不说,买家秀大赏之所以火爆,就是因为这些真实的“买后翻车”既扎心又好笑。
社交平台上#买家秀#、#直播翻车#相关话题常年霸榜。各社交平台上,“买家秀vs卖家秀”成了新的段子素材库。买家们不但晒图还自带吐槽弹幕:
“差点以为我眼睛出问题了,怎么一点都不像?”
“花99元买了个寂寞,还是个丑的寂寞!”
“买前:我走路带风。买后:风都绕着我走。”
产品的巨大落差已经够让人糟心了,更让人头疼的是售后环节。
北京市消协的数据显示,64.9%的消费者对直播间商品质量担忧,55.4%担心售后服务无法保障,就算鼓起勇气去投诉,很多平台的退款、退货程序极其复杂,动辄需要提供完整证据链、反复沟通甚至跨省退货,拖到消费者直接放弃。
例如,有买家买了所谓的“进口陶瓷餐具”,直播间主播拍着胸脯保证质量,一敲“叮当”作响,还承诺“怎么摔都摔不坏”。
可真正到手,用手轻轻一碰边角就掉渣。联系客服时,对方只淡定回复一句:“轻微破损属于正常现象。”
更离谱的是,商家直接拒绝退款,还要求买家必须出具完整的拆箱视频,否则责任自负。
买家面对这样的售后,只能一脸懵逼地感慨:难道以后每个快递都要全程录像,生怕错过“证据”?
在这些买家秀的维权帖子下,评论区俨然成了大型吐槽广场和心理互助会。每当有新奇的买家翻车经历出现,总会有热心网友支招:“赶紧找律师去维权!”“以后开箱记得录视频!”
还有人留言安慰:“别气馁,大家都是同路人。”更有网友一语道破:“网上购物靠运气,直播带货拼人品。”这类自嘲段子几乎天天刷屏,成了社交平台新的乐子来源。
但调侃归调侃,背后的失望和无奈却很真切。许多人下单前信心满满,以为能买到物超所值的好东西,结果发现不过是“花钱买教训”。等到直播间的滤镜消散,只剩下一地的失落和自嘲。
而所有这些买家秀的“社死瞬间”,其实恰好揭示了直播消费时代的大众心态。
直播间里灯光、滤镜、特效齐上阵,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情绪一上头,手速就跟着走,结果下单前信心满满,拆快递时心跳加速,收到货后一地鸡毛。
有网友一语中的:“直播间三分钟热血冲动,买家秀三个月后悔疗伤。”更有网友调侃:“为什么喜欢看买家秀?因为我穷,但我爱看别人也踩坑。”
其实,正是这些买家秀,把直播经济的滤镜撕开了一角,让更多人笑中带泪,也学会了冷静下单。面对诱惑不断的直播间,大家开始明白,理性消费才是真正的必修课。
理性消费才是王!
理性消费,在直播间到底有多难?
首先得防住满减的“脑控”。
有网友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晒过自己的“购物翻车账单”,光是各种满减券和凑单商品,一年囤下的卷纸够用到明年,洗洁精能用到下辈子,泡面从“拯救加班夜”变成了“占地鸡肋王”。
有个真实案例更扎心:上海的王女士每次遇到“满300减100”就忍不住拼单,结果两年下来,家里囤的塑料收纳箱堆到天花板。后来她回头一算,被满减优惠“薅走”的钱比省下的多,家里那堆用不到的杂物成了新负担。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年报显示,近60%的消费者表示,冲动下单的根本原因是“优惠券临期、满减诱导”,而最终真正需要的商品却寥寥无几。
再来聊聊限时秒杀的心理陷阱。
曾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秒杀人生”:凌晨蹲守直播间,定好闹钟抢“限时秒杀”。成功抢到后,发现买的是一个玩偶穿的紧身裤、小孩玩的迷你厨具、还有XXXL的毛衣。
家里摆了一地,实用的一个没有。最可怕的是,这类限时秒杀的低价产品,还不包运费险。
有心理学专业人士分析,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预期性兴奋”,大脑在抢购瞬间分泌多巴胺,给你带来一种“占到便宜”的快感,但事后冷静下来,才发现买到的不过是心理安慰奖。
有数据显示,2024年某猫、某东直播带货“限时秒杀”品类中,超过40%的下单商品在一年内未被消费者拆封使用。
你以为自己赢了商家,实际上是赢了个寂寞。
买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买回来却用不到”。这句话在直播消费时代被验证得淋漓尽致。比如各种网红养生壶、筋膜枪、榨汁机,主播现场边用边吹:
“每天一杯果汁,活力满满!”
“筋膜枪一开,疲劳全无!”
“只要你买,马上变身养生达人!”
社交平台上#闲置小家电#话题阅读量已超8亿,买家纷纷吐槽:“本来以为能改变生活,结果只改变了我的收纳压力。”有网友更直接:“买来没用过,但退又懒得退,只能当家庭摆设。”
买来不用的商品,才是真正最贵的消费。
那么如何培养理性消费习惯?
这绝不是“买前冷静三分钟”那么简单。
首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吗?我买回来能坚持用吗?没有这个东西我的生活会变差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大胆点,不买!
还有一个小技巧:当你在直播间看到超低价、限时、满减时,先放进购物车,别着急付款,隔一天再看。如果第二天还觉得非买不可,那就买,反之多数时候你会发现,冲动的热情已经消散。
心理学家管这叫“延迟满足训练法”,有效阻止大脑被直播氛围洗脑。
@摸鱼写手Jevon
另外,理性消费还要敢于质疑“真优惠”。
别被满减、赠品、秒杀这些花哨的促销词忽悠。真正的优惠,是适合自己的、实际用得上的产品。
比如有些人为了“满199减100”拼单买一堆用不到的,结果只用了一瓶洗面奶,剩下的囤货过期又浪费。
有人晒出自己的“购物遗憾墙”,每一个闲置品都配一段心路历程:“看直播的时候感觉人生缺它不行,买回来三个月没拆封,最后低价二手出掉,损失惨重。”
有网友总结:“直播间是心理按摩师,买家秀是后悔药厂。”
理性消费,就是让自己少进药厂。
不盲目追热点,不为打折而买,不因主播一句“限量最后一件”而头脑发热。
培养理性消费的能力,才是对直播套路最好的反击。
正如网友所说:“把自己当韭菜,人人都来割你一茬。把自己当大脑,哪怕被忽悠也能及时踩刹车。”
如果说直播是现代商业的“大型心理战”,那理性就是你唯一的护身符。
@Lucky J思维密码
写到最后,不得不承认,直播带货确实让买东西变得更便捷,也更刺激,但套路层出不穷,翻车场面年年上演。
这个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火眼金睛,更需要理性清醒。
毕竟,“买买买”那一刻确实很快乐,“退退退”时分分钟怀疑人生。你以为自己薅了羊毛,其实早就被套路薅了钱包。
最终买到的,是实用的物品还是满屋的鸡肋,决定权都在你的手里。
愿每个被直播套路过的夜晚,都能变成日后购物的经验,不再让满减和秒杀牵着鼻子走。
要记住,真正的省钱不是抢到最低价,而是克制冲动、买得明白。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2、沪指3600!海南、雅江全线杀跌,身处牛市的我为何总是不赚钱?,雅江海拔多少米?适合住宿吗
3、旅游遭遇合同纠纷?判决明确这些费用可以退,旅游合同违约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