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 破解公众对国家博物馆收藏各地文物不满的原因
转自公众号“螺旋真理”
最重要的原因是,央地关系变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于1959年,因为要办好基本陈列,所以中央从各地调拨了很多文物。当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找到答案:
“拿我们自己的经验说,我们建国初期实行的那种大区制度,当时有必要,但是也有缺点,后来的高饶反党联盟,就多少利用了这个缺点。以后决定取消大区,各省直属中央,也是正确的。但是由此走到取消地方的必要的独立性,结果也不那么好。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这种特殊不是高岗的那种特殊,而是为了整体利益,为了加强全国统一所必要的特殊。
”
在那个年代,“地方支援中央”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且,实行调拨的主体也非中国历史博物馆,决策机构是党中央,以文件的方式执行,发文单位是中宣部,落地执行机构是文化部文物局。现在的央地关系早已和当年不同,自92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各省各地已经成为明晰的利益实体,以省为单位的地域性成为主流思考方式,绝大多数人对五六十年代的状况缺乏了解和理解,自然就会心生恚怨。
次要的原因是,国家博物馆阶段性地完成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宏大叙事日渐解体,使大众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有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的使命,是要构建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物质叙事,自然要汇集能够代表这个国家文明高度的文物,这些文物也必然出自全国各地。出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来到国家博物馆,也被赋予了“可以代表国家”的意义。自“中国通史陈列”全面完成之后,可以说国家博物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中国文明发展的物质叙事,这也同时说明,在国家和公众心目中,国家博物馆使命的急迫性,就此消散。
可能会有少数理性主义的人发出新的疑问,这套叙事不需要维护和更新吗?确实需要,但是大部分人认知不到,形不成文化压力,这也导致这套物质叙事处于半僵化状态。大多数人总是短视的,这种维护和更新,恐怕要等爆发出文化事件使大众意识到叙述危机的时候,才会以运动的形式实现。
还有一层原因,国家博物馆和各地博物馆的关系,并不只有“调拨文物”这种单一的方式。
比如,国家博物馆以巡展的形式,把展览输出到各地方博物馆,用以维护国家博物馆-地方博物馆基于央地关系基础上的行业关系,同时也能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看到国家博物馆的藏品。
再比如,某南方省份曾出土大量窖藏青铜器文物,该省青铜器保护修复力量较弱,无力维修这批文物;且该省经济发展较为后进,政府难以承担维修经费。此时国博与该省省馆签订协议,国博负责维修这批青铜器,修复完成后在国博展出半年。维修青铜器,该省省馆需要向国博支付维修费用;在国博展出,国博需要向该省省馆支付借展费用,两笔费用恰好抵消,该省省馆最终获得了一批经过良好修复的青铜器,国博举办了一个水平上乘的展览。
但是这类关系,难以见诸媒体,就算见诸媒体,也不会获得流量。现在的媒体发展模式,就是以突出和强化矛盾,激化社会冲突来获取流量。所以国博与地方博物馆的矛盾,没有那么尖锐,良性的互动也很多,只不过在新媒体领域中,矛盾的部分被大大强化,和谐的部分被大大弱化,很多社会公众受到新媒体影响太深,进入了信息和情绪茧房,才有了“防火防盗防国博”的出现和流行。
2、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促进农产品销售 举措
3、海尔推出追光 H1 洗地机:20000Pa 吸力+绿光显尘,209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