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圆桌对话:中国创新向世界展现新图景,环球创新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按: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中国在众多领域的创新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新路径。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肖茜: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斯蒂芬·戴维斯:英国经济事务研究所教育主管
霍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为全球南方参与AI发展提供新路径
肖茜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数千位全球专家、政企代表、高校学者、投资人共聚一堂,共话AI发展新机遇。作为参会学者之一,笔者感受到此次会议期间,创新、开源、开放、合作成为中外与会嘉宾在讨论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此次会议上,众多人工智能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包括40多款大模型、50多款AI终端产品、60多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首发新品。会上还发布了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SAIL奖),240个申报项目参与竞争,充分展现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活力。在开幕式当天,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基于开放生态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此外,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联合国内几十家机构成立“科学基础大模型生态联盟”,显示出开放生态对科研创新的催化意义。
开源开放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开源有利于打破创新壁垒,加速创新要素流动,推动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营造合作创新的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此次大会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旨在凝聚开源社区的智慧,以开源之力驱动技术创新,完善生态共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通过“开放共赢”的理念,降低AI应用门槛,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AI革命提供了新路径。
此次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AI全球治理、国际合作也是论坛热议的话题。在开幕式上,2024年诺贝尔奖得主、2018年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先生的演讲直指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命题: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他进而强调全球治理迫在眉睫,呼吁成立国际协同合作联盟,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与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的对谈中表示,中美应开展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稳定,确保人类能够掌控这些AI工具。此外,多位国际专家在不同论坛上以金融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为例,指出人类历史有不少合作应对危机的先例,希望各国可以打破隔阂,避免对抗,合作应对挑战。
国际合作推动AI全球治理。中国一直坚持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包容、普惠、向善,追求共享智能红利,实现共同发展。2024年7月,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获得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缩小技术差距,完善全球AI治理体系。9月,中国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呼吁通过技术合作与资源支持推动全球南方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均衡发展。
在此次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十四项行动倡议,涵盖发展、标准、安全、伦理、数据、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多个维度,强调营造多元开放创新生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国际交流和对话,打造跨国开源社区和安全、可靠开源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普惠性、可及性。行动计划体现出鲜明的开放、包容、普惠、向善元素,塑造了一种区别于技术霸权主义的多边治理范式。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天前,美国政府发布了《人工智能治理行动计划》,将AI发展定位为一场关乎国家安全和未来繁荣的全球竞赛,并将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强调从科技、外交、工业政策等多层次展开全方位对抗。两个计划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积极推动AI技术的普惠可及和共同发展,努力提供人工智能公共产品,一个强调“美国优先”,极力维系技术霸权,使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加碎片化和对立。
显而易见,中国立足于人工智能治理实践经验,积极推动治理协同,面向各国提供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努力推动构建一个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贡献力量。
中国到处都是渴望尝试新事物的人
【英】斯蒂芬·戴维斯
最近,我在中国旅行了一个月,并在《每日电讯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游记见闻。多年来我一直渴望访问中国。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浓厚兴趣。我曾去过东亚其他地区,但一直非常想亲身感受“东亚的心脏”——中国,尤其是当下的中国,以及东亚正在形成什么样的新世界。
在游记见闻中,我用“令人惊掉下巴”来描述自己看到的中国基础设施,涉及高铁、机场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尤其是中国高铁,其规模与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高铁运行得异常平稳——事实上,它既平稳又安静,除非你透过车窗向外看,否则你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正以每小时300多公里的速度移动。车站的规模、整洁度和组织水平都令人赞叹。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英国的基础设施状况比较糟糕。中国已经修建了超过 4.5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而英国在第二条高速铁路HS2项目上却遭遇严重的施工延误。在基础设施方面,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中国非常偏远的农村地区,已构建起一张由小型但非常实用的硬化公路、乡间小道和街道组成的网络。比如我在中国云南就看到这样的景象。这种将原本偏远的农村地区纳入国家公路网络的方式,负责建设这一网络的组织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将农村地区融入更广泛的国家经济和社会体系——都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相较于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威权叙事”,我更愿意强调中国的活力。经济数据以及一系列其他指标(如科学论文数量)都表明,中国是一个极具活力的社会,在经济方面和创新及知识研究方面皆是如此。通过对历史的阅读和研究,我了解到在宋、唐(尤其是盛唐阶段)以及汉朝时期,中国曾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和活力的文明。因此,我所观察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证实了我的预期。
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城市的勃勃生机——热闹的街市、繁荣的商业贸易,以及置身其中所体验到的活力。不得不说,这与许多西方社会中较为沉闷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西方一些后工业化地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处不在的新鲜感,那种身处一个仍在飞速发展的世界的感觉。那种极具进取的精神,到处都是渴望尝试新事物、开发新产品以及进行智力创新的人。这一点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杭州、苏州和上海,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氛围:高楼大厦里的人们总在思考,他们自问:我能做些什么新的事情?我能尝试什么样的新商业项目?我能想出什么样的新点子?这里有着非常旺盛的创新活力和精神。
那么,英国民众(包括普通民众和社会政治精英)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呢?我认为,普通公众对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不太了解。问题在于,西方媒体的关注点不仅狭窄,而且当提及世界其他地区时,内容大多还是关于美国。还有一些人,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某些政治圈内的人士,往往以较为负面的视角看待中国,他们更多是从竞争的角度而非机遇的角度看待中国。我认为,这种思维的根源在于,他们关注的并非是贸易与交流所带来的互利机会,而是权力格局。
如果从贸易机会、互惠互利、思想交流以及文化互动(进而推动融合与创新)等角度看待与世界其他地区(比如中国)的关系,那么前景将非常乐观。中国的发展应当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机遇,一个互利共赢的机遇。但如果像西方一些政治精英们经常做的那样,从权力和相对实力的角度去看待,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很糟糕;他们正在变得比我们更强大。”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态。而商业或学术领域的人则通常将竞争视为一种和平且有益的活动。他们可能会承认,根据不同的指标,在某些方面其他人的表现优于自己,而这种认知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进步。
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大知识”型经济发展
霍达
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围绕大模型与智能体应用、算力新基建及大数据、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AI赋能新型工业化等前沿科学方向展开,系统刻画智能时代的知识版图与时代坐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广泛应用,正进一步加快推动具有生长性、融合型、多结构特征的“大知识”型经济发展和迭代演进。
第一,促进释放数据要素的倍增效应。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促进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在从传统垂直分工转向新型网状分工过程中,推动“大知识”型经济的生产效率前沿面与服务价值边界向外延伸,从而激励知识要素衍生从中间品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增值空间。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智联车网(V2X)、无人飞行器3D飞行等智能网络技术已推动智能货柜、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多个新兴业态的发展。工业再造、仓货一体、动态定价等创新技术已推动生产业服务化、服务业精益化、供应链敏捷化等多项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多模态融合诊断、大数据农情预测、大语言情感分析等智慧分析技术,已推动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能康养等多类综合型产业加快提升。
第二,推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生态竞争优势。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与提升资源组织效率,进一步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态竞争力,在算力、算法、数据等“新三驾马车”的驱动下,激活实体经济融入“大知识”型经济的逆向生长力。尤其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激励区位资源与地缘经济在跨越数据壁垒、数据孤岛、数字鸿沟的情境下转化为区位经济,从而为有效应对试错成本提供重要支持。
同时,在基础领域、关键技术、理论研究中的开源型发展和开放式创新,将促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中构建相互联接的关键节点,从而增强基础技术生态和延伸应用生态的系统自演进性。如某平台的寿光“设施蔬菜智脑”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融合蔬菜田块信息等行业数据与智慧农业技术,有机联接算力、算法、数据,加快提升当地生产效率和驱动产业链升级。
第三,提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产品。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通过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高速的技术迭代,不断根据“大知识”型经济的需要提供创新型公共产品。在为公共部门提供的内部化改进中,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不断开发,满足更加智能高效与绿色节能的双重要求。在为产业部门提供技术底座的演进迭代中,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不断加大普惠创新的成果转化,构建消费端、供应端、平台方、中间商等多主体行为关系中的资源配置优化路径,推动“硬科学”和“软科学”在“五统一、一开放”的基础上高质量服务统一大市场。在为用户群体提供体验价值的场景升级中,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隐私保护、数据歧视、信息边界等关键问题的有效应对,进一步促进对服务质量的价值提升。如乌兰察布某项目采用智能调控系统将风电、光伏、储能、算力中心有机结合,实现 “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控制,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将达到38.7%,进一步助力乌兰察布在绿色与数字转型升级中,构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算力集群。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普惠创新与科技向善逐渐成为服务民生改善的重要主题。在生成式智能、具身智能、生物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不断演进迭代的过程中,“大知识”型经济将通过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的公共服务产品,为新经济增长提供“活水”机制和“造血”功能。并加快建立产业链、创新链、数据链“多链融合”的资源配置体系,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和信息化与工业化“双化融合”的双轮创新驱动机制,面向未来科学与未来经济,为构建智能驱动型与绿色友好型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中国方案。
1、约旦重新向加沙地带空投援助物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人口数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