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大学还在纠结作弊,中国高校已把AI列为必修课!,美国大学课程拿a的比例
7月29日消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日撰文,对比了中美两国高校对学生使用AI的态度。文章称,与西方大学仍在纠结学生应如何使用AI不同,中国的顶尖大学正全面推进这项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政策支持、本土技术落地和课程改革,中国正将AI深度整合进高等教育体系,其目标不仅是应对技术变革,更是塑造未来劳动力的核心竞争力。
以下为文章翻译:
仅仅两年前,现年24岁的法学学生洛琳·贺(Lorraine He)还被老师要求在作业中避免使用AI。如今,她的教授们不再警告学生,反而鼓励他们使用,前提是遵循最佳实践。
洛琳·贺的经历并非个例。与西方学府一样,中国的大学也正在经历一场悄然的变革。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的最新调查,生成式AI在校园的普及率已近乎饱和。调查显示,只有1%的中国大学师生表示,他们在学习或工作中从未使用过AI工具,而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AI的频率相当高——不是每天多次就是每周数次。
然而,一个关键的差异在于:在西方,许多教育者将AI视为一个亟待管控的威胁,而中国越来越多的课堂则将AI视为一种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事实上,随着中国自研AI模型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获得认可,许多人开始将其视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中国大学内部的讨论,也已逐步从对学术诚信的担忧,转向了如何鼓励提升AI素养、生产力,并借此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这种文化差异在公众情绪中也得到了体现。斯坦福大学以人类为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HAI)发布的全球AI态度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AI的热情度遥遥领先。约8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新的AI服务“感到兴奋”,而美国仅为35%,英国为38%。
“这种态度并不令人惊讶,”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教授方可成表示,“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坚信科技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动力。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便已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禁区”到“工具箱”:AI融入中国课堂
中国政法大学的刘冰玉教授表示,AI可以充当“导师、头脑风暴伙伴、秘书和反方辩手”。她在学校鼓励“负责任且自信地”使用AI后,她今年特地在自己的系列课程中增加了一整个关于AI使用准则的章节。
刘教授建议学生利用生成式AI进行文献综述、撰写摘要、生成图表并整理思路。她还制作了幻灯片,详细列举了优质和劣质提示词的示例,并强调了一个核心原则: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判断。“只有高质量的输入和聪明的提问,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她说道。
“与机器互动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刘教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我们不应让学生私下摸索,而应该把它拿到台面上公开讨论。”
这正反映了一种全国性的趋势。《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梳理了46所中国顶尖大学的AI策略后发现,几乎所有学校在过去一年都增设了跨学科的AI通识课、AI相关学位项目和AI素养模块。例如,清华大学正在建立一个新的本科通识教育学院,旨在培养学生在AI与其他传统学科(如生物学、医学、科学或人文学科)之间的结合能力。
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也推出了面向所有学生的AI课程和学位项目,不再将机器学习等课程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浙江大学,AI入门课从2024年起已成为本科生的必修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最近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AI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机遇。人大把人文社会科学跟新技术结合,‘AI+文科’前景非常广阔。我们认为不是挑战,而是赋能。”
这种集体行动与中央政府的推动相呼应。2025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的国家指导方针,倡导广泛开展“AI+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在各个教育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数字技能和实践能力。今年早些时候,北京市政府更要求全市所有学校——从大学到中小学——全面开展AI教育。
方可成认为,更体系化的AI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弥合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一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AI工具,而另一些学生则感到无所适从,”他说。
打造“AI校园”:从理论走向实践
在缺乏ChatGPT和Claude等西方工具的情况下,许多中国大学开始在校园服务器上部署本土化的DeepSeek模型以支持教学。许多顶尖大学已经部署了自己本地托管的DeepSeek版本,这些校园专用的AI系统通常被称为DeepSeek的“满血版”,能提供比公开免费版更长的上下文窗口、无限的对话轮次以及更强大的功能。
这与西方的趋势相似, OpenAI和Anthropic等公司也推出了校园教育套餐。例如,OpenAI最近向所有美国和加拿大大学生提供了免费的ChatGPT Plus,而Anthropic则与东北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高校合作推出了Claude for Education。但在中国,这项举措通常是由大学主导,而非公司驱动。
浙江大学表示,其目标是让学生全面接触和使用AI工具,以便跟上技术的快速迭代。学生仅凭学生证即可免费访问这些模型。
学生的焦虑:如何正确使用AI?
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员李燕燕(音译)和卓美芳(音译)曾研究过英国大学学生使用AI的情况。他们认为,AI素养教育已成为学生成功的关键。
他们与同事古妮莎·阿加瓦尔(Gunisha Aggarwal)一起进行了焦点小组讨论,涵盖了不同背景和年级的大学生,以了解AI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他们发现,学生对如何使用AI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人探索。“虽然大多数学生明白AI的输出并非总是可信,但我们观察到,许多人在如何正确使用AI这个问题上感到非常焦虑,”李燕燕说。
卓美芳补充道:“我们的目标不应是阻止学生使用AI,而是引导他们利用AI进行有效学习和更高层次的思考。”
然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一位来自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表示:“现在,大家都在用DeepSeek和豆包,它更便宜,支持中文,且不再担心被封号了。”
然而,即使有了更多的制度支持,许多学生仍然为是否正确、合乎伦理地使用AI而焦虑。据报道,AI检测工具的普及催生了一个非正式的灰色经济——学生支付数百元给自由职业者,以求“规避AI检测”。三名学生表示,这种环境带来了困惑、压力和焦虑。他们普遍认为,比起单纯的警告,教授们能提供明确的政策和实用的建议,会让他们感到安心得多。
洛琳·贺最近加入了一个职业发展小组,学习更多AI技能,为进入就业市场做准备。对她这样的许多人而言,掌握AI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巧,更是在中国当前脆弱的就业市场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一份报告显示,2025年,80%的应届生招聘职位已将AI相关技能列为加分项。在经济放缓和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将AI视为一根“救命稻草”。
卓美芳说:“我们需要在AI时代重新思考,什么才算‘原创作品’。”她认为,大学正是展开这场对话的关键场所。(小小)
1、这20来年的关注与热忱,换来的是中国男足近乎嘲讽的对待,中国男足的现状
2、30金27银17铜!教育部向大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致贺信,全运会体育代表团
3、《解忧杂货店》导演对王俊凯表示遗憾,网友:当年可不是这么说的,解忧杂货店电影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