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承认巴勒斯坦国,马克龙可不是为了加沙平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在加沙走廊陷于恐怖大饥荒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7月24日宣布,法国将于9月份联合国大会开幕之际,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由此,法国也将成为西方G7集团中第一个承认的国家。
目前全球已有至少142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算是一个晚到者,就是在西方阵营里,一年前爱尔兰、西班牙和挪威已率先在欧洲迈出这一步。尽管如此,考虑到法国在西方和全球的特殊地位,此举还是立即引发全球效应。
马克龙还呼吁立即停止加沙战争,释放所有人质,大规模救援加沙平民。同时“必须保障哈马斯解除武装,让加沙走廊变得安全,并重建加沙”。
确实,加沙的悲惨情况正如英国首相斯塔默7月24日所说的:加沙走廊正遭受“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无法辩解的”人道灾难,要求以色列立即给人道援助放行。
对于国际关系来讲,当一个国家要做一件事,它要选择一个时机,以确保成本最小、收益最大,马克龙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当然任何国家的外交都是服务于本国利益,利它不过是副产品。
从法国的利益出发,马克龙此举的考量主要有四。
自希拉克时代结束后,法国包括欧洲在中东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二是法国和欧洲的能源来源多样化,不仅俄罗斯就连美国都成为全球能源的主要提供国。特别是法国的能源消费主要来自本国的核电站,长期占比超过70%。2014年法国决定将核电占比从当时的73%下降至2025年的50%,但到俄乌冲突爆发前仍高达62%。后来为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不得不重新扩大核电,到今天又重新达到70%的比重。
2023年哈以冲突爆发以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直至发展到以伊对抗。但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和欧洲仿佛一个看客,完全丧失了对中东的影响。
尤其重要的是,能源价格飞涨严重打击法国和欧洲的再工业化,竞争能力完全无法和其他对手相比。不仅如此,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法国也积极投身于该领域的发展,但人工智能同样要消耗大量电力,而法国先天不足。所以在失去俄罗斯能源市场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不得不重新转向中东。
但问题在于,军售对于法国并不单纯只是一宗贸易,而是法国维持全球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柱。法国要想在世界事务上保持独立,必须拥有独立的军事研发能力。但法国国家规模太小,仅凭自己消费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因此海外市场就成了它维持这个能力的必然选择。美国抢走潜艇订单也不是为了600亿美元,而是要打击法国的战略自主能力。
为此,法国只能更加积极向全球拓展军售市场,目光自然转向既不太平又有钱的中东。现在法国在中东的武器出口名列全球第二,卡塔尔、埃及、阿联酋、沙特都是其主要客户,仅次于美国。
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对巴勒斯坦拥有较大的同情和支持,法国此举无疑会极大地打动中东国家,从而为其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打开高速通道。
这也是为什么马克龙在致信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时写道: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旨在“为中东和平做出决定性贡献”,并“动员所有希望参与其中的国际伙伴做出贡献”。实质是为了法国重新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
马克龙和特朗普的暗暗角力
法国和美国同属西方阵营,但自二战结束后到今天,双方存在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
二战战败令法国由一个世界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因此它的最高国家利益就是恢复其原有的大国地位。美国则由一个区域强国成为世界霸主,它的最高国家利益就是维持这种地位。为此,美国一方面要遏制苏联,另一方面也要西方一统于它的号令之下。美国通过军事占领,控制了德国和日本,又通过马歇尔援助和建立北约控制了西欧多数国家。
法国要想恢复大国地位,就必须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要想一统西方,就必须牢牢控制住法国,双方的国家战略利益可谓南辕北辙。整个冷战期间,表面上法国仍然是西方的一员,却是一再挑战美国战略利益的国家。
对法美来讲,今天的局面某种程度上又是冷战的翻版:法国要借两极世界追求大国地位,美国则要一统西方对抗中国——双方的国家战略利益冲突依旧无解。
所以马克龙突然决定承认巴勒斯坦国,立即引发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抗议。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美国“强烈反对马克龙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同时声明:“这样鲁莽的决定只会助长哈马斯的政治宣传,挫败和平进程,是对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受害者的一记耳光。”紧接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天表示,法国总统马克龙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毫无影响力。
1、自然资源部启动北京地质灾害防御Ⅲ级响应,地质灾害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