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AI时代,文盲的标准变了,文盲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

时间:2025-07-30 23:43 作者:烤游鱼

AI时代,文盲的标准变了,文盲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

赛格特约作者 劳里

 

某超一线男星澳门豪赌输光10亿,西藏日喀则地震有人拍下废墟下戴帽子的小男孩,好莱坞景区招牌被大火烧毁,上海退休教授在阳台上搞核发电……这是近一年内大规模流传的几个谣言。

近期出现的部分谣言

 

自从有了AI,真相的传统认知框架就变得支离破碎了。“真相不再以权威媒体、专家结论或唯一事实作为判定依据,而是被大量由AI生成的、看似合理的信息包围,迫使每一个信息接收者都必须具备更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为此,腾讯研究院日前宣布:世界正进入一个“概率真相”的时代。

 

所谓“概率真相”,是说由于AI技术的深度渗透,“信息的真假边界正变得愈发模糊,纯粹的真实与彻底的虚假不再是泾渭分明,更多信息呈现出真假交织的复杂面貌。”一段内容,或者以客观事实为基底,却在细节描述中掺杂主观歪曲,或许有不少权威数据,但却通过断章取义制造误导。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揭示这一真相的,是由腾讯研究院算法治理研究小组联合腾讯新闻较真平台撰写的《拥抱概率真相——AI时代谣言套路拆解与防御指南》。值得一提的是,《指南》的终极建议是:置身混沌世界,我们的认知要升级。

 

智者能比AI更聪明吗?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

 

但智者是什么人?在人群中占多大比例?谣言要跑多久才能撞上智者?智者要用多久才能拆穿谣言?可虑的是,谣言已经满天飞了,作为真相携带者的智者还在穿鞋。更可虑的是,智者打得过AI吗?

 

AI时代的谣言,和传统时代的谣言长得一点也不像。也因此,传统的破谣打法显得力不从心。

 

最直观的例证:“有图有真相”的鉴别之法几乎完全破产了,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也不靠谱了,毕竟现在的AI太强大了,不但能生成假图,还能生成假视频,生成假音频更不在话下。

部分网民发布AI制作的虚假冰雹图片,并搭配上广东多地最近下冰雹的文字。图像形似当地普通人遭灾的一线分享,更添临场信任感知,激发观者情绪,引起转发扩散行为。

 

如此一来,图片或视频与真相的直线联系就被切断了。《指南》指出:深度合成、AI换脸等技术降低了虚假信息制作成本,模糊了人类生成内容与机器生成内容之间的界限。

 

由AI促生的谣言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内容利用新技术提升效率、输出信息的特点,在缺乏规范和行业伦理的情况下滥用工具;另一种是AI本身存在的“幻觉”现象,在使用者未充分校验的情况下生成的信息。

 

前者是有意为之的虚假信息,后者是无意为之的错误信息。无论是虚假还是错误,都考验着人们的辨识能力。若是没有两把刷子,就只能任由谣言刷屏,自己被骗了还帮着人家贡献流量。

世界太乱,谣言不止

 

比如阳台上搞核电这样的谣言,在被拆穿后进行复盘,人们可能会哑然失笑,很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喟。其实这种“事后诸葛亮”很有必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起码可以做到“不二过”,而认知的升级就是这样铢积寸累实现的。

 

AI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的地方在于:内容性质上为多模态(文本、图像、音视频齐飞);传播机制上为多平台矩阵批量发布;传播速度与规模上为工业化生产、精准定位和高效分发,传播具有病毒性和爆发性;影响范围上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诸如破坏国际关系、扰乱资本市场等。

 

最具挑战性的当然还是高度仿真、验证难度极大,需要专业技术手段,举证维权成本高昂的谣言。

 

不过,AI谣言毕竟也是谣言,也有谣言的共性。正如《指南》所说:AI虚假信息看似凶猛,其关键依然是背后的“人”,即虚假信息生产者。对2023—2025年的“AI虚假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

 

AI虚假信息虽然披上了新技术的外衣,但其本质依然是造谣者的“嘴替”,背后的行为动机、利益诉求和传播规律,与传统谣言有很多共通之处,无非谋财、吓人和悦己,其中谋财就占了7成之多。

经济利益是AI虚假信息传播的首要目标。绝大多数的AI虚假信息都是用于获取流量变现、广告收益或其他直接经济利益。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造谣者想操控特定人群甚或整个世界,并不是其心想就能事成的。从传播学上讲,传播者要实现其意图,除了“有信心有能力”,也要信息接收者“配合”才能形成闭环。

 

虽然官方一直宣扬“不信谣,不传谣”,但说不信就不信,很难,因为往往不信也信了。

 

客观原因是,拆穿谣言是有知识门槛的,特别是那些貌似专业的谣言,又是数据又是术语的,甚至还间或来几句洋文拉几个洋人,若非撞在此中行家手上,即便不信也只是不信,却无法说服别人不信。

 

这必待术业有专攻且热心科普的靠谱专家“路见不平一声吼”,震碎谣言如秋风扫落叶。因此,我们还是要相信专业人士,不能陷入“专业虚无主义”。

 

主观原因是,造谣者和信谣者置身于某种共同的语境中,且有共同的认知心理结构,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类似于后真相的机理)。

 

平心而论,这个世界并不好,会不会好也难说。诸如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公、国际关系恶化……总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情绪极不稳定,心态极不平衡,谣言正好乘虚而入,得其所哉,大呼“谁说不是”还来不及,哪里还去分辨什么真假?

 

这种认知心理结构需要改变,尽管很难。纵是花岗岩脑袋,也得设法凿出一窍,让健全的认知结构在其间安营扎寨。

AI时代,文盲标准变了

 

有识者说:文盲的本质其实是辨别是非能力低下,现在识字率乃至高等教育覆盖范围已经很大了,AI时代的文盲标准是不是要改一改了?这自然可备一说。

 

其实,重要的可能还不是文盲标准的与时俱进问题,而是养成一种“不轻信、不盲从”的知行习惯。于不疑处有疑,是做学问的信条,也当是“格物致知”之前的“诚意正心”。不是要怀疑一切,而是要“信而有征”。

有网民使用AI合成好莱坞标志性招牌遭山火损毁的图片,利用“全球文化标志”损毁引发网民震惊与惋惜情绪,吸引关注。

 

《指南》说的好:我们可以从培养“概率思维”习惯做起,不再非黑即白地看待信息,而是主动思考其真实性;时刻警惕情绪诱导,避免被煽动性内容裹挟;实践“慢信息”,不急于转发未经验证的内容;主动构建多元信息源,从不同渠道交叉验证信息;学着负责任地分享与表达,让每一次转发都成为守护真实的行动。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守护真相的长期主义;唯有坚持,方能在“概率真相”的迷雾中照亮前行之路。

 

有必要多说一句:技术是中性的,技术向善还是向恶,取决于掌握技术的人。AI谣言对真实性的挑战并非源于AI固有的生成能力,而是源于人类滥用这些工具制造和传播错误信息或虚假信息的意图。“以AI制AI”,虽不能攻必克、战必果,却是AI向善的应有之义。

 

技术面前,人不能“清静无为”,而须握紧方向盘,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Top

1、广西壮族自治区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荣茂被查,广西自治区信访办主任

2、这座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名为“边陲”的城市,对周边国家吸引力非同一般—— 珲春“火出圈”,不只“艾灸旅游”(边城见闻)

3、中国人身体素质在世界排行,现在属于历史最低时候?,中国身体素质排名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wxw59.cn/MOD/detail/mrogqj.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烤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