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这幅图片全球“出圈”告诉世界什么

时间:2025-07-30 17:22 作者:花水镜

这幅图片全球“出圈”告诉世界什么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相信中国人民必定会战胜法西斯,赢得光明未来的西方记者。”今年7月19日是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未名湖畔,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一边翻阅《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边对“凯歌穿越八十年”寻访团成员说。

《抗战之声》 埃德加·斯诺 摄

  《红星照耀中国》封面是斯诺摄于1936年并亲自命名的经典图片《抗战之声》:一面迎风飘扬写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红旗,一位手持军号、举止间透着坚毅,呈现勇往直前姿态的红军小号手,光影在黄土高原上刻出决绝的剪影。该书自1937年问世后,作为该书部分版本的标志性封面(或插图),这幅作品衍生为广受大众熟知的抗战意象,召唤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相关图文报道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中国走向国际传播的里程碑。

  开国少将“客串”影像经典

  “1928年,怀着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23岁的斯诺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不久就来到中国。”孙华介绍说。1936年6月,在宋庆龄帮助下,斯诺来到陕北苏区,成为第一个到红色边区进行采访的外国记者。在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中,毛泽东与斯诺多次长谈,周恩来亲自为其拟定采访路线和项目。《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全球首发后轰动一时,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一面。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

  经典图片《抗战之声》是斯诺在宁夏同心县豫旺堡拍摄的。而图中的“主角”吹号手,是被斯诺临时拉来客串的。

  “原本拍摄的主角是个号兵,但斯诺认为那个人个子有点小,建议替换。”图中人物实为时任红军西方野战军红1军团教导营(随营学校)党总支书记谢立全,其子谢小朋告诉记者,“那时我父亲刚率部打了个胜仗,获上级奖励了一身新军装,穿上特别精神,就这样被斯诺一眼相中。”

谢立全之子谢小朋

  颇为传奇的是,19年后,图片中的“号手”成为新中国“开国少将”。1929年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谢立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海军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戎马倥偬的年代,谢立全并没有看到斯诺书中的这张图片。1972年,《人民画报》刊登了有关斯诺去世的专题报道,图片《抗战之声》也在其中。看到报道后,谢立全才想起36年前那次拍摄。在给爱人苏凝的信上,他提及其中的“号手”就是自己:“这可以肯定,不会张冠李戴的。这个相片登载是历史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1973年,谢立全去世时,这幅图片被镶嵌在骨灰盒上。

  这幅图片被斯诺视为“红色中国的符号”。“《抗战之声》是一张非常伟大的图片。”在孙华看来,吹响的号角代表的正是中国工农红军义无反顾抗日的决心。

  以相机为武器,用热血定格历史

  “在陕北期间,斯诺不仅拍摄了红军领袖,也将镜头对准普通士兵,生动记录了许多战斗与生活场景。”孙华介绍说,斯诺拍摄了头戴八角帽的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他拍摄的《红军第一军团在宁夏》《红军的文艺工作者》《穷人也应该读书》等图片,也让世界首次看到了镜头下真实的红色中国。

  抗战时期,《红星照耀中国》及图片《抗战之声》不仅鼓舞无数将士不畏牺牲、杀敌报国,也激励广大战地摄影家以相机为武器,用热血定格历史,涌现出《平型关大战中我军机枪阵地》《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上》《陈家港之战》《大好河山重放光明》等经典作品。而“号角”作为冲锋与胜利的象征,频繁出现在他们的镜头中,实现从摄影范式到民族精神的全新构建——

  八路军战地摄影师徐肖冰拍摄《太行山上的八路军号手》:战士骑马而立吹着军号,富含“山河铸就民族魂”的深刻寓意;八路军115师师部摄影员兼保卫干事郝世保采用逆光手法,拍摄了成名作《人民抗战的号角》;八路军冀中军区摄影训练队队长石少华拍下《八路军司号员》;晋察冀画报社主任沙飞拍下《革命的号角》……

  这些作品中,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1945年拍摄的《破晓》尤有深意。图中一名新四军战士在拂晓时分骑在骏马之上吹响军号。“破晓”寓意漫长的黑夜即将过去——不久,中国人民就迎来抗战伟大胜利。

郝世保之子郝平

  “父亲希望通过图片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全民族奋力抗战。”郝世保之子郝平抚摸着父亲生前作品《人民抗战的号角》深情地说。

  号角催征,Z世代接续红色基因

  《红星照耀中国》被译成中法德俄等数十种语言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白求恩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说:“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如今,《红星照耀中国》已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书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熟知《抗战之声》这幅传世之作。寻访团成员、00后大学生周雅文还记得初次看到这张图片时受到的心灵冲击。她说,当时觉得抗战是书本里一个滚烫的词语,如今再听“号角”的故事更读懂其背后的深意:“伟大抗战精神也藏在这声号角里——它不是抽象的口号,是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必胜信念。”

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征研二处处长田艳丽

  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前进方向。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征研二处处长田艳丽表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肩负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更应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中国。”

  “号角是集结,是冲锋!”孙华表示,《抗战之声》不仅承载着民族危亡时期“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升华为激励青年一代团结奋进、勇担使命的精神象征。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正联合16家国际友好机构,通过构建国际友人数据库,运用元宇宙技术重现《抗战之声》等历史场景,让Z世代在虚拟战壕中体验先烈吹响冲锋号时的壮烈与信念。

  未名湖畔,埃德加·斯诺墓旁幽静肃穆。在1938年中译本作者序结尾,斯诺写道: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而今,红星照耀的中国,早已山河焕新、生生不息。

寻访团根据图片《抗战之声》(1936年)创制的海报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网信办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策 划:田 梅 薛颖旦

  统 筹:涂 珂 顾星欣

  文 字:杨玉梅

  摄 像:魏林娜 胡 楠

  剪 辑:魏林娜

  美 编:朱 丽

  检 校:王 瑾

  刊头题词:孙晓云

  海报指导:王潇娴

  海报设计:周雅文

  支持单位: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 南京艺术学院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出 品

Top

1、科学与健康|蚊媒传染病怎么防?——国家疾控局解答热点关切,蚊媒传染病疫情

2、海啸黄色警报发布:堪察加半岛地震预计会对我国部分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3、中望软件:公司在美国法院被Autodesk起诉著作权侵权,中望软件ipo招股说明书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wxw59.cn/NTJ/detail/buvqoj.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花水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