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的风,终于吹到集采了,反卷内卷手法
作者 |耳东几
药品集采的“低价时代”结束了,反内卷的风,终于刮到了医药领域。
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注射液比矿泉水还便宜的情况了。
最近,第十一批集采正式启动,规则迎来重大调整,主要有3大变化:
第一,不再单纯地比谁的价格更低,而是选择一个相对合理的“折中”价格。
同时,报价最低的企业将是关注重点,必须说明成本构成,证明自己不会亏钱。
去年集采,谁低价谁中选,价格是下来了,但是质量问题也频发。
有医生反馈,原厂的奥司他韦半个小时就起效,国产的仿制药却要七八个小时,还有医生反映集采药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泄。
这次调整,为企业留出了合理的利润空间,从而有能力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毕竟,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味的低价,而是安全可靠的效果。
第二,代工贴牌的药,进集采变难了。
这次集采规定,参与竞标的企业或受托生产企业,必须有两年以上同类制剂的生产经验,而且生产线在两年内不能有违规记录。
中标后,还要接受药监局双百检查,生产企业100%覆盖,中选品种100%抽检。
这是直接把靶心对准了B证企业,所谓B证企业,指的是没有工厂的药企,通过“资本买批文+代工贴牌”拿到B证,快速入场。
问题也来了,很多B证企业靠压低代工价中标,代工厂为了保利润,可能就偷工减料。
像去年暴雷的0.22元间苯三酚注射液,就是B证企业四川海梦智森生物,找四川太极制药代工生产,最终因为质量问题被叫停。
这次集采给药企设置了两年红线,直接排把短期套利的资本玩家排除在外,只留下真正具备研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的药企。
第三、这次集采,首次公开集采品种落选原因。
其中未通过遴选的68个药品中,有24个品种因2024年采购金额小于1亿元出局。
同时,医院还可以按照品牌申报集采的销量,这意味着,没有渠道、没有品牌的小厂,可能连参与集采的资格都拿不到。
未来药企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力和综合实力的比拼。
第11批集采,不再把“谁便宜谁上”当做唯一标准,而是在价格可承受和质量有保障中找到平衡。
这是一次从极致内卷走向理性回归的改革,也是医疗公平真正迈出的关键一步。
对老百姓来说,未来在用药上,将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1、2024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2024年养老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