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12:26 作者:乾无终
金鑫:作为光伏从业者,我来说说行业反“内卷”中的利益冲突
编者按:近期“反内卷”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热门话题,汽车、光伏、钢铁……多个行业同时掀起了“反内卷”之风。实际上,自3月份以来,“反内卷”就已成为高频词。这是一场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的行动。如7月1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再次释放国家层面“反内卷”的信号。
从多方面数据来看,近年来快速扩张的光伏产业无疑是本轮“反内卷”行动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但是如何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推进光伏行业“反内卷”,无疑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思。针对这一问题,观察者网连线了尚方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金鑫先生。
【对话/观察者网 唐晓甫】
观察者网:近期政策层和行业层面共同发力“反内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您作为光伏从业人员,如何看待这轮反内卷?它和之前的“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本质不同?
金鑫: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也好、去产能也好,对本行业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去年你们也采访过我,我当时就说“过剩”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是由于当时雷蒙多访华,不便多谈此事;但到去年下半年,大家不得不认真直面这个局面。
如今“反内卷”已经扩展到更多领域,光伏的反内卷和去产能需求比最近下功夫最多的汽车行业还早,去年光伏就已经面临去产能问题,但因为雷蒙多来华,去年下半年以前,全行业和国家层面此前并未充分讨论此事。现在再不谈这个问题已不行,情况非常严重。我们谈本行业供给侧改革核心就是要客观上承认我们产能过剩。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资本过剩,这是因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基本面低迷,只要有个稍好的行业资本就蜂拥而入,于是产能疯狂上涨。地方政府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找到光伏这个好项目之后,为招商引资推波助澜,给地、给政策、给贷款甚至入股,光伏产能像脱缰野马。
全球光伏市场,最主要的就是中欧美三大市场,虽然第三世界国家也存在一些市场,但是总体占比不高。中国装机增速很快。而欧洲市场,去年增速已明显下降,今年我还没拿到数据,但是估计增速会非常慢。美国方面,去年市场因为特朗普有重新上台的可能而出现了一波抢装;但是今年上半年开始,受特朗普上台及市场预期其将取消退税补贴的影响,美国光伏装机出现大幅下滑,导致市场抢购潮消退。这几年,我们都在喊走出去,尤其是走向第三世界,但是,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市场就小,且增幅并不明确,无法快速填补中美欧三家的空缺。
回到国内市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业内简称136号文。在国家引导下,下半年中国国内装机肯定要进入调整期乃至半休克状态。如果现在再不想办法去产能,要出大问题。尤其是去年半年多到今年上半年的去产能非常无效,不少人在上半年进行抢装,同时地方政府也不愿意退出、国企和银行的钱也在里面,所以地方还在输血,还在勉强维持各地光伏公司的运行。
观察者网:刚刚您提到,光伏在需求侧正在面临巨大的需求萎缩压力。仅仅就2024-2025年看,从全产业链角度,光伏产能供需最不平衡的环节是哪个部分?内卷程度有多严重?会出清多大比例产能?
也就是说,硅料和硅片的产能都在急剧上升,去年下半年组件产能的提升反而有所控制。比较而言,目前最为过剩的恐怕就是硅片环节。电池的技术含量相对更高,硅片的技术含量较低,投资强度也不如硅料。从拉晶到切片的制作硅片环节产能过剩最为严重,且产能较为集中,还出现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典型如中环股份,我们可以从它的公告中看到公司亏损已非常明显。包括中环、隆基、晶科、高景等龙头的产能在短时间内依旧难以下调。但是这种严重也是相对于其他环节而言。事实上,全产业链都在“疼”。
组件理论上和硅片等一样过剩,但组件环节投资额低,厂商“心疼”程度相对小,压力稍轻。但是硅料、硅片、电池片三个环节投资额又大、过剩又重,局面会更棘手。
至于最终需要清退多少,我认为企业层面至少需要淘汰一半企业;产能层面我认为恐怕也要出清30%–40%,才能把“极度过剩”恢复到“轻微过剩”。若要真正恢复价格,我认为产能削减必须超过40%。因此,对这轮“反内卷”我不是很乐观,因为过剩实在太过庞大。
观察者网:现在光伏全行业面临现金流亏损,但是仍有部分公司在发电效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您认为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否长期维系?它是否会加速不同公司技术方面的代际差距,导致中小企业更快退出市场,反而强化龙头企业的垄断地位?
金鑫:我个人对如今业内热炒的“效率突破”持保留态度。虽然我不在制造端,而是在建设端,但对制造环节也算熟悉。坦白说,这些宣传多半有点假,有点“放卫星”的感觉。这两年,我没有感受到光伏行业发电效率出现所谓效率的质变。
过去的新技术推广通常需要“降本增效”并举,而现在,降本策略基本已经用尽,所谓增效几乎都是靠堆成本,没有特别大的突破,对研发的助益也有限。事实上,从去年到今年,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节奏都在放缓。
所以行业的出清本质上与效率关系不大,而是资金储备的比拼。前几年赚到钱、扩张相对克制的企业大概率能挺过去;前两年没赚钱、融资能力弱或现金储备不足的企业,就只能被淘汰。这一点非常残酷却非常现实。
我曾经考察过,有些产能非常新。有不少企业甚至下半年还有新投产的组件厂,设备先进、厂房漂亮。但不好意思,你的公司规模太小、缺乏知名度也缺乏资金后盾,所以这些企业经不起亏损。那么这些企业就得死,没有一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