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突然过剩了,博士期间太消耗了,导致失去了科研兴趣
作者 |江澄
学历越高,出路越好。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似乎已经不适用了。
博士,突然过剩了。
根据《自然》杂志援引的数据,2013年到2023年期间,中国博士的数量已经从30万涨到了60万,整整翻了一倍。
过去,博士一毕业,基本能进高校当老师,做研究。
但现在,全国高校每年提供的岗位大约是3.5万,而每年走出校门的博士,接近10万。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
博士的供给,已经远远大于社会的需求。
而在就业市场上,不少博士学历往往是无用武之地,除了少数具备雄厚实力,敢在芯片、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砸钱的大厂,绝大多数公司既无能力也没耐心,去布局那些高投入、长周期的科研方向。
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快速见效、带来收益的项目,所以,大多数博士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
更残酷的是,
一个博士生,4年本科,2年硕士,4年博士,等学成归来,年龄已经接近30,不仅在工作经验上落后同龄人一截,还尴尬地卡在了职场35岁红线。
那些早早步入职场的人,早就把岗位车门焊死了。
而一些博士因为多读了几年书,反而可能错失了进场的资格。
说到底,是产业升级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博士扩张的速度。
有研究指出,每提升1个百分点的GDP,大约能带来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0%,因此社会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资源倾斜、资金倾斜,不计成本地造博士。
但到了今天,经济增速已降至5%左右。
尽管芯片、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仍在高薪聘请博士,但这些行业吸纳能力非常有限。
于是我们看到——
大量博士生,被迫和低学历人才抢同一个饭碗。
江苏2025年某中学招聘的老师名单,清一色都是博士。
前两年广东一个偏远县城引进人才,只要求本科以上,结果博士生扎堆报名,甚至不乏物理、材料等尖端科技人才。
本该造火箭的去街道办填表,本该破译基因的在基层单位写公文,这不是人才过剩,是在挥霍人才。
在今天的就业环境下,或许关于博士的叙事该转型了。
博士,不再等同于科研精英、体面收入,它只是代表一个人热爱知识,愿意花上十年光阴,去深耕一个领域而已。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1、海南自贸港建设迈向新起点(权威发布),2018-2020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方案
2、耗资4800万,乔布斯女儿婚礼细节曝光,政要名流齐聚,乔布斯女儿 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