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6 00:15 作者:牛斗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中国卫生人才网
前阵子,有个说法很流行:中国的垃圾,已经不够烧了!
听起来挺唬人,是真的吗?
垃圾焚烧发电公司外景。图源:新华社
一
《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中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为86.2万吨/日,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80万吨/日的目标;同期,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为62.9万吨/日(以行业标准每年333日折算)。
86.2减62.9,有23.3万吨/日的缺口。处理能力确实比处理量大不少,这就是一些地区出现“垃圾不够烧”情况的由来。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是规划。一般来说,人口越多、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地方,垃圾产生量就会越高。目前,城镇的生活垃圾基本纳入市政处理范围,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也将在规划中被纳入“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市政服务体系。这就会扩大收集垃圾范围,增加垃圾处理需求。
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在规划产能时,倾向于乐观估计未来人口数量、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指标。汇总到全国,就可能出现产能冗余。
其次是设备。目前主流的炉排炉工艺,最小处理规模一般为200吨/日。这是什么概念呢?比如,2023年全国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0.49kg/日,如果不进行分类、全部焚烧,200吨/日的处理量可以对应41万人;如果按焚烧处理率0.65计,则可对应63万人。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中国县域平均人口数量约40万人,约30%的县常住人口少于20万人。换言之,人口少的县即使上马炉排炉的“基本款”,也会造成产能冗余。
另外还有协调的问题。市政垃圾处理不是市场化收费,绝大部分成本由各地财政承担。本地建焚烧设施,权责明晰,运输成本低,可采取各类投资模式,运营财政补贴能留在当地。焚烧能处理垃圾,还能发电。每吨垃圾可发电300度,即便是200吨/日的最小处理规模设备,每天也能发6万度电。如果交由邻近市县焚烧处理,不仅运输成本增加,还得给运营方付处理费,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资金流出。
所以,过去一段时间,存在“县县建厂”的情况。这也好理解。
产能过剩,垃圾不够烧,需要担心吗?
事实上,一些地方的新生垃圾虽供少于求,但过去填埋掉的陈腐垃圾可被挖出来进行处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深入,进入焚烧厂的垃圾热值普遍提高,提高了发电效率,也能一定程度弥补垃圾数量的不足。
工作人员在控制室内操作设备吊运垃圾。图源:新华社
二
有人问:各地焚烧垃圾的能力上来了,是不是随便烧烧就万事大吉?有必要推进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尤其是生活垃圾分类吗?
前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后一个答案是肯定的。
城市涉及的垃圾种类很多,有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也分很多种,比如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像药品、餐厨废物、玻璃陶瓷金属制品、电子产品等,都不能烧——有的有害,有的占地方影响燃烧发电效率,有的直接烧浪费资源。
因此,能进入垃圾焚烧厂处理的垃圾,只是所有垃圾的一部分。如果不同类型的垃圾对应的处理设施不足,会导致垃圾被随意丢弃或不当处理。多年前发生的“江漂死猪”“山埋死猪”等事件,就是因为当地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
图为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2019)》整理。图源:上观新闻
今天,因着现代化技术的进步、管理机制的优化,针对工业废物、大宗废物、生活垃圾,已有了较为严密的监管体系。但在偏远或隐蔽场所违规倾倒垃圾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2024年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曝光了七省市建筑垃圾违规处置问题,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不太引人注意的滩涂、林地、河道、公园僻静处。这些地点,为城市居民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在这里倾倒垃圾,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公共利益。所以我们应当共同关注各类垃圾的分类和处置。
中国用了短短十几年,就成了垃圾焚烧产能世界第一大国。但光堆产能不够,还得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水平,从增量扩张向精细管理、提质增效转变。
1、新争议和新爆点,你到底在《歌手2025》看什么?,歌手明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