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队垫底,李想出手了,李荦 常州
作者:牧龙闲人
7月20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高调亮相“苏超”比赛现场,为常州队助威。
他穿着醒目的12号红色球衣(在足球文化中,12号代表“第十二人”,象征着看台上最忠实的球迷),胸前印着“常州有理想”“为理想冲锋”的口号。
● 李想携妻子亮相苏超比赛现场
在过去的6轮比赛中,常州队战绩1平5负,以0进球、11失球的数据,在苏超13支球队中悲惨垫底。
作为常州队的球迷,李想显然坐不住了。
他带着妻子亲临比赛现场,还将一台崭新的理想L6 Pro停在场外,作为本场比赛的终极大奖。
理想公司也同步启动全城应援,在常州各大商圈的电子屏上,轮番滚动“人人有理想,常常想进球”等标语。
● 理想为常州队启动全城应援
遗憾的是,这场比赛常州队仍未能取得0的突破,以0∶2惜败徐州队。其中最接近得分的那脚爆射,重重打在了门柱上。
虽然“理想距离现实只差一个进球”,但常州队依然圈粉无数。
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大、职业选手少,屡战屡败却从未因垫底而躺平,每一场比赛都拼尽全力,给观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而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正与李想身上的气质如出一辙。
高中辍学创业,多次遭遇危机,但从不言败,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断淬炼、狂飙。
高中生的第一次创业:显卡之家
作为“80后创业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想曾与高燃、戴志康、茅侃侃并称为“京城IT四少”。
他们2006年登上央视《对话》,被全国近200家媒体争相报道,几乎一夜之间火遍全网。360的周鸿祎还曾发出警告:“不要捧杀他们。”
巨大的光环下,“京城IT四少”大多高开低走——茅侃侃因债务问题于2018年自杀;清华的高燃、哈工大的戴志康创业唏嘘落幕,转作幕后投资人;只有李想,至今活跃在公众面前。
但李想这一路同样走得跌跌撞撞。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人情世故,早年的他被逼宫、被夺权,还被员工集体炒过鱿鱼,在创业的道路上栽过不少跟头。
● 2006年,李想做客央视《对话》栏目
李想是河北人,1981年出生于石家庄的一个工薪家庭。
由于父母工作忙,小时候的李想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姥姥家里,算是个“留守儿童”。
回到城市后,在初一的电脑课上,李想第一次接触到电脑,一下子就被这个神奇的机器吸引住了。
从那以后,他把每天1块钱的零花钱全都攒起来,用来买电脑类的报纸和杂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计算机相关知识。
高一这年,在李想的软磨硬泡下,父母花8000块钱买了一台电脑。
那个年代家庭电脑并不多见,国外亚马逊和雅虎刚刚成立不久,国内基本还处于互联网的蛮荒时代,15岁的李想成了国内最早的一批网民。
他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装机心得,教用户如何用不同的硬件装出最佳使用效果,通篇干货满满,被专业的IT媒体整版刊出,拿到了500元稿费。
这让李想信心倍增。此后,他开始大量查阅资料、输出稿件,逐渐成长为《电脑报》《计算机世界》等IT媒体的主力写手。
他的文章并不复杂,只从最基础的如何装电脑、选显卡开始写起,把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成装机小白都能看得懂的简单文字,效果竟还不错。
按当时主流媒体稿费千字60元计算,他写一篇文章基本能拿到300元左右。
● 李想
1999年,正读高三的李想申请了一个网站,取名“显卡之家”,专门分析评测显卡,做显卡相关的各类内容资讯。
他发现,大多数用户习惯早起访问他的网站。原因在于当时的网络不发达,需要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很多人为了避开高峰期的网络拥堵,会选择早起上网查资料和逛论坛。
于是,李想每天5点起床,6点准时更新好网页;下午放学就马不停蹄地跑到电脑城,租借最新产品做评测,继续写明天的文章。
优质的内容加上及时的更新,让显卡之家快速崛起,靠着稿费和广告收入,李想每个月能赚到2万块钱,比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合起来还多着10多倍。
有同行看着显卡之家每天大清早更新内容,忍不住爆粗口:“这小子难道晚上不睡觉吗?”
凭着快人一步的先机,李想在早期的互联网浪潮中,带领显卡之家收获了大量的用户,成为当时草根站长中的佼佼者。
由于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了互联网上,李想的学习成绩很糟糕,在班里几乎垫底。
他索性做了个决定,放弃参加高考,直接创业。
他用一句话说服了父母:“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如果现在我不去占领,等我读完四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
不擅交际,被员工集体“炒鱿鱼”
离开校园后,李想结识了合伙人樊铮,两人共同拉起了一支团队,把显卡之家升级为泡泡网,业务范围也从显卡扩展到与电脑相关的所有品类。
他们从石家庄来到北京,这里是全国互联网的核心地带,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有着更多的机会。
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家庭电脑数量激增,很多人遇到软硬件问题,往往都要上网查攻略,这让泡泡网发展得极为迅猛。
短短3年,泡泡网年营收已突破百万。
然而风光的外表下,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2003年,公司突然有超过一半的员工辞职,网站内容编辑几乎全部被竞争对手挖走。
李想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到满桌子的辞职信,一下子就懵了。他挨个打电话过去试图挽留,却一个都没能争取回来。
那是他创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现实给了他一记重击,告诉他什么叫做管理。
为了应对危机,李想开始疯狂招人,手把手地带新人,直到一个星期后局面才逐渐稳定下来,网站重新回到正轨。
这场危机让李想一夜成熟。
此前的他偏执于技术,性格内向,很少与员工沟通,总是沉迷于凌晨4点更新网站,却忽略了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和成长;
而危机之后,李想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问题,他强迫自己离开电脑,学会与人对视交流,尽可能地了解员工的诉求和心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李想
2005年,泡泡网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月活用户数量冲到行业第三,仅次于太平洋电脑网和中关村在线,公司估值2个亿。
24岁的李想身价水涨船高,超过1亿元人民币,跻身“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之列,成为第一位进入该榜单的80后。
泡泡网的成功,让李想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但李想心里清楚,泡泡网由于起步较晚,错过了行业先发优势,已经很难超越前面的两大巨头了。
与其事倍功半地继续跟它们死磕,倒不如另换一条赛道。
他很快瞄准了正在兴起的私家车消费市场,于是果断抽调泡泡网精兵,推出了专门测评汽车的网站——汽车之家。
创办汽车之家,一场“逼宫夺权”的戏码
如果说泡泡网的崛起,是因为吃到了家庭电脑时代的红利,那么汽车之家的成功,则是踩中了私家车消费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风口。
汽车之家的定位与泡泡网非常相似:不做给发烧友,只做给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用户。
所以当同行们堆砌参数、复制官网图片充当门面时,汽车之家选择到4S店拍摄实体照片,并建立数据库和论坛,为购车前的用户提供全面的汽车资讯和评测文章。用户购车后也可以来此交流心得,打造活跃的汽车文化社区。
凭借中立客观的内容,以及实拍图、数据库等方面的创新,汽车之家成立不到一年,就挤进了国内汽车网站访问量前五。
● 李想创立汽车之家
不过这种模式有个弊端,那就是前期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汽车之家成立的最初几年,每年面临着几百万的亏损,背后是巨大的资金黑洞,质疑声开始在团队内部悄然蔓延。
2008年,汽车之家超越所有同行,问鼎行业第一,与此同时,公司内部的矛盾也达到了顶点。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汽车媒体广告锐减,汽车之家受此影响,现金流濒临断裂。部分股东将责任归咎于李想,联合起来突然发难,要求召开董事会罢免李想。
这些人都是昔日共同开疆扩土的功臣,兄弟之间一朝反目,让李想痛苦万分。
为了解决资金链问题,李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引入澳洲电讯控股。
在资本的加持下,汽车之家终于“起死回生”,然而代价却是,李想的股权被大幅稀释。到2013年汽车之家赴美上市时,澳洲电讯已持股75.1%,李想的股份只剩下5.3%,失去了话语权,最终憾然出局。
● 2013年,汽车之家赴美上市(李想前排左一)
在总结这段创业中糟糕的股权设计时,李想的话里不无遗憾:“我尽力做好每一个当时可以做出的选择,最终还是能力有限。”
2015年6月,李想卸去汽车之家总裁职务,离开了这个自己一手打造的汽车互联网帝国。
李想的“理想”
此后的汽车之家几经易手,管理层多次大换血。
2016年,中国平安以16亿美元,从澳洲电讯手中拿下了汽车之家47.4%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后续又增持股份至53.9%。
今年2月,海尔集团强势入主,以18亿美元完成了对汽车之家41.91%股份的收购,成为实际控制方。
不过这些风波跟李想已经没什么关系了,李想仅以创始人身份与汽车之家关联,不再参与实际运营。
2015年7月,在离开汽车之家仅一个月后,34岁的李想创立“理想汽车”,走出互联网舒适圈,进军制造业。
他曾执掌汽车之家整整10年,对各大汽车品牌了如指掌,同时也深谙用户的痛点与需求。
他给理想汽车的定位非常明确——“创造一个移动的家”,并进一步将核心用户锁定为“有孩子的家庭”,这一群体是家庭用户正态分布中“最中间的部分”。
他将技术路线选定为增程,这一决定随即遭到了公司内部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工程师直言不讳地问他:做增程的很多公司都死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做?
外部投资人也多次致电,表示不看好增程,并承诺只要搞纯电,投资马上到位。
但李想仍然近乎偏执地选择了增程。
在他看来,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始终是难以逾越的痛点,尤其是携老扶幼出行时,这种里程焦虑会被成倍放大;而理想汽车的增程方案摒弃了业内常见的“51公里应付法则”,将电池续航里程扩容至180公里,既覆盖了城市日常通勤,也能配合增程器消除长途焦虑。
这套“城市纯电、长途增程”的双模驱动方案,超越了用户原有的认知框架。
2019年,理想第一台车——理想ONE——正式上市。
这台增程式6座中大型豪华SUV,以34.98万元的售价敲开市场,6个月大卖10000辆,创下了中外造车新势力全新车型最快交付10000辆的纪录。
● 理想ONE第10000辆正式交付,创下造车新势力最快交付纪录
2020年,理想ONE斩获中国新能源SUV市场销量冠军,同时成为30万元以上国产车型销量冠军。
惊人的业绩背后,是李想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洞察。
随后的几年间,理想又陆续发布了理想MEGA以及L系列(L6、L7、L8、L9)等多款车型,截至2024年末,理想已累计交付超110万辆汽车,成为首个销量破百万的中国新势力汽车品牌。
其中光2024年就卖出了50多万辆,实现营收1445亿元,创造了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达成超50万台年交付量的最快纪录。
● 理想汽车
有人质疑:一个搞互联网的,凭什么把车卖得这么好?
李想的一段话,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现在还有很多人,甚至新入行的‘小朋友’们,嚷嚷着我不懂车,我笑笑而已。我想说的是,无论显卡之家还是汽车之家,当年在各自领域内的人才储备、行业地位以及技术资源,今天没有任何一个汽车网站能比。”
在汽车互联网领域深耕多年,他接触过无数的车企和用户,不仅懂车,更懂用车的人。
这种覆盖“整车制造端”和“用户端”的全景视角,让他对市场的判断往往更加精准,从而寻到二者最精妙的契合点。
为什么是常州?
理想汽车总部位于北京,但在常州设有最大的生产基地,旗下所有热销的L系车型,都是从常州基地下线,交付到全国各地用户手中的。
这也是李想在“苏超”苏比赛中为常州队疯狂打call的原因,毕竟对于常州队,他算得上是“娘家人”。
● 理想汽车常州生产基地
其实这场应援,还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刚刚上市的理想i8。
作为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i8代表着理想从增程舒适区到纯电深水区的首次尝试。
它采用超大容量三元锂电池,搭配5C超快充技术,10分钟充500公里,重点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
● 李想和理想i8黑武士。图片来源:李想微博
驾驶着常州制造的i8,穿着常州队的战袍,在常州主场看球赛——李想的这一系列操作,把原本冰冷的生产基地概念,打造成了颇具暖度的主场情节。
这是企业与城市的双赢,也是当下流量时代的激情叙事。
● 李想驾乘i8前往常州队主场观看比赛
从显卡之家、泡泡网到汽车之家,再到如今的理想汽车,李想的每一次创业,都踩中了行业的风口。
其洞察力和商业嗅觉堪称精准。
但李想绝非一个完美的创业者,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带领企业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所向披靡,而是在陷入困境和挫折时,能够深度反思、及时调整,带领自己和企业一步步走出泥沼。
这种韧劲,赋予了他强大的“进化”能力,让他从一个性格内向的“技术宅”,逐步成长为执掌千亿帝国的商界巨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车新势力无论是蔚来、小鹏或是理想,都是网络上引战的好词。
骂声袭来的时候,有人气得拍桌子,李想却在社交平台平静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些骂声)虽然看着不爽,却值得每一个新造车企业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里面提到的问题都很清楚,有能力解决的活下来,没能力解决的淘汰掉。消费者不会因为你是电动车、新企业而产生丝毫的同情,因为消费者又不欠企业的,凭什么跟你谈情怀?”
承认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不推卸责任。这是李想沉浮商海几十年,与用户最真诚的相处之道。
● 参考资料:
[1] 鲁中晨报|李想带妻子现身常州,穿12号球衣看苏超,理想大屏应援:常州很好,一州也行
[2] 中国新闻网|80后财富新贵李想:把就业当创业
[3] 中国日报网|李想:创业20年,我从普通人到顶尖领袖的五个认知
1、“金果果”鼓起果农“钱袋子”——新疆喀什核桃产业发展见闻
2、记者:斯图加特为沃尔特马德交易设截止日,16日后不再接受报价,斯图加特对勒沃